虎媽的教育政策,對與不對?


今天選了一篇 The Japan Times 的文章,文章是關於新加坡政府想要馴服「虎媽」們,不要再把小孩的人生一直佈局在「學校、學校、學校」的這條路上。但比照目前台灣的教育、職場環境確實也存在著這樣子的問題。

在台灣,除了大學學歷幾乎已被納入「義務教育」的假象之外,碩、博士更是滿街跑,「專業」這個名詞似乎已經不再被認同,反而學歷高、名氣響,才是邁向成功的金鑰。有些進入門檻較低的工作,比如服務業,被視為較「底層」的工作,因為它不需要所謂的「專業」,而公司相對就提供更少的薪資,搞得勞工基本薪資吵得沸沸揚揚;但難道服務、銷售能力、或是汽修技術,真的不是一種專業技能嗎?這些真的都是高文憑的人都有能力做的嗎?當整體環境是這麼想的時候,除了經濟體的崩壞、還剝奪了孩子的選擇權,而政府正在付出代價。

以下擷取內容分成兩個部分,一是政府實施方針,另外則是人民的想法。

新加坡的就業市場開始出現失衡,工作職缺與求職者的專業沒有辦法吻合。目前移民潮與經濟成長情勢緩和,總理李顯龍也呼籲人民不要再一頭栽進「進修」,只為了高學歷,反而勞動市場供給過剩。
因此,新加坡部分效仿德國的雙軌制職業教育,提出了 SkillsFuture Earn-and-Learn 計畫,對象為技職體系學生,藉由為期 12-18 個月的在職訓練,非高學歷的人都能夠在職場中獲得經驗的累積以及認同,打破勞工=低薪的傳統觀念。

德國雙軌制職業教育延伸閱讀: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30/article/2706


47 歲郭女士表示:「如果你沒有學歷,在新加坡很難會被看見。」身職一位美髮師,她將要投入她現在年收入的三倍把他女兒送去南韓唸書。她說,「她或許可以不用唸大學也能找到工作,但她如果念了,薪水可以更高。」
26 Kennith Chen 說:「除非政府敢保證他們能夠釋出公平的就業機會,他們不應該再告訴人民不要去念大學;但很顯然地,這件事情不會發生。」而他本人也是在新加坡得到生物科技的文憑後,父母花了超過 127,000 美元讓他留學澳洲取得運動科學的學位。


文章中提到,哈佛客座教授 Pasi Sahlber 說:「在已開發國家中,年輕人在技職體系下發展逐漸成為一個流行趨勢」;雖然如此,尤其亞州「唯有讀書高」的刻板印象,勞動階層仍然不會是首選。總理李顯龍由英國劍橋大學畢業、兩個兒子都唸美國 MIT、而身旁的左右手的兒子也是領國家獎學金去英國劍橋大學、美國布朗大學唸書的。提出這樣讓生活階級能夠流動的計畫我相信是會有許多人受惠的,但人民買不買單又是一件事情。

台灣恐怕也逃不過這麼命運,許多企業在選人只看碩士以上、國立大學學歷,導致大批人潮花錢出國「洗學歷」,用「學歷」來證明自己的能力。不是說不要在乎分數、唸哪一間大學都不重要,而是判斷一個人的能力及價值的標準不應該聚焦在單一項目;不同領域的需求對多元能力要有不同並且「公平」的比重,每個人才能夠發揮極大的價值,也才不會把原本多元樣貌的社會變得狹隘,只剩我比你好、你比我差。

NewerStories OlderStories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