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件不要再對老師說的事



隨著全球化,教育界不斷地冒出新的聲音、新的看法,教育部也跟著提出新的教育方針、適性揚才、提倡教學多元化等等。雖然多元化教學多數由西方引進,但舉例美國,學生們也像台灣學生一樣,仍受到分數大大的影響,入學考、畢業考、在校成績樣樣都不少,而台灣現在最流行的翻轉教室、數位教學更不在話下。


我們擷取了《華盛頓郵報》中一篇有趣的文章跟老師們分享,作者引用期刊作家 Ian Altman 「七件不要再對老師說的事」,一起來看看老師們是否也聽過一樣的話!

作者 Ian Altman 是一位任教於喬治亞某明星高中的英文老師,不僅多次參與國際型會議、也曾獲 2014 喬治亞大學傑出校友奬、2012 芝加哥大學傑出教學獎。在與全國的老師們交談分享後,Altman 列出了七項改革家不該再對老師說的話,因為許多老師認為這些「教育改革家」貶低了老師的價值、不尊重老師的專業知識。
  1. 不要再說你比我們更懂得什麼是「好的教學方針」。
  2. 這樣是在蔑視我們的專業。有的老師被迫按照學校的指示安排教學進度,而這些限制常常會阻礙老師教學;有的老師則是受到沒有實質意義的政策規範。事實上,多數的這些「教學方針」都是毫無意義的。好的老師之所以好,是因為我們知道我們在做什麼,而不是我們跟著「好的教學方針」教。

  3. 不要告訴我們「指標」有多重要、需要多嚴謹。
  4. 不論哪種標準、嚴謹與否,全都要看老師如何應用。雖然學生透過讀書及寫作就能有好的成績,我仍要求他們認真看待所有的指定閱讀以及作業,從中學到比「指標」更重要的事。
    兩個不同的老師可以透過完全不同的文章、方法,給學生不同的體驗、達成不同的效果,也達到相同的教學指標,不過如此一來,在本質上其實和「標準」的意義是相違背的。簡單來說,在高中文科課程中設立「指標」本身就是個沒有意義的行為。

  5. 不要跟我們分析考試數據。
  6. 除了那些獲得商業利益的對象外,我不相信任何指定考試的成績會帶來任何價值。我甚至覺得使用這些成績會對所有的人造成負面影響,包括表現突出的學生。許多教育家會深入的探討這些「資料」,透過數據分析來調整教學方針,但事實上,思考和學習是抽象的,因此學習的成效是無法用數據化的測驗來做評估的。

  7. 不要跟我們說「研究指出...」,除非你真的要跟我討論研究報告的內容。
  8. 不是我們不在乎研究報告,只是通常在引用報告時,其目的都不是真的想要進行真實的討論,只是要「合理化」一段對話的結束。如果你要討論,請你引用文章,闡述其中的論點及證據,更重要的是要告訴我要如何實際的將這些內容應用在我的教室。
    不要把我當作是個還需要被引導的學生來跟我談那篇「研究」。

  9. 不要再建議我們教「批判性思考」。
  10. 批判性思考固然重要,但所謂的「批判性思考」到底指的是什麼?對於很多教育改革家而言,批判性思考指的是藉由 STEM 領域 (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Math) 的科學方法來解決問題的能力。但對我來說,批判性思考是「能完整的了解、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且方式不僅限於科技領域。

  11. 不要再使用那些聲稱改變教育的陳腔濫調。
  12. 以下有個例子:
    「我們將所有對象納入決策考量,經過研究報告和統計資料的分析,我們決心要追求卓越,並聚焦在設立指標、應用方針的協同效益、行動導向的主動出擊策略、對求知對象的觀察等項目。如此一來不僅能解除教育危機,也能提升孩童的整體水準。」
    請不要期望一個受過教育的人會認真的看待你這番言論。

  13. 不要再跟我們說不要把政治帶進教室裡。
  14. 不要天真了,課堂上總會牽涉政治。不論政治家或思想家,總有誰的意見更有條理、誰的申論更強而有力、誰的闡述及理論更有根基,老師本來就該在課堂中引述他們的論點,分析其說詞的合理性、教導學生如何架構論述。只要是在闡述事實,老師不需要刻意避諱。
看完,台灣的老師們是否心有戚戚焉?想對這些改革家說「不」!或是,老師心中有其實有不一樣的看法,也可以向周邊的老師朋友們分享討論!

以下分享原址:http://www.washingtonpost.com/blogs/answer-sheet/wp/2014/08/14/seven-things-teachers-are-sick-of-hearing-from-school-reformers/?postshare=3911433118938202

NewerStories OlderStories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