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非商業




作者 DAVID L. KIRP

今日,教育改革者認為商業模式就是教育解救方針,有人將「競爭」視為信仰,其他人則視「線上教學」、「創新點子」為救星。兩派陣營都認為解決方式不在「人」身上,而是市場上隱形的手以及科技的力量。
然而,兩者都不是答案。我們不可能藉由競爭使教育變得更好,這些年輕人只是需要相信他們擁有未來,一個渴望的目標。他們需要喝采、需要信任,這就是為何教師存在校園的原因。最有效的教學法就是建立學生與老師之間的關心與信任。

市場導向主導了政治走向。

高報酬的閱讀和數學測驗被視為是成功的不二法門,和忽高忽低的、無法預測的商業盈虧線完全不一樣。班上學生考試不理想,教師拿到解聘通知;反之,則領取應得的薪資,就像商界的模式。

這個方法看起來很完美,實際實行卻是一蹋糊塗。以解雇老師取代給予支援,等於打擊教師的志氣。某個角度來說,這可能打消孩子成為教師的念頭,教師短缺如出生率下降,同樣是災難的開始。微薄薪資將激起教師之間的敵意,但教育需要的是團隊合作。
這些改革口口聲聲離不開市場與競爭,然而優質教育的本質─培育優秀的老師,讓學生參與課堂並設計具挑戰性的課程─卻未納入討論。

商業模式的確可以帶給教育者一些什麼,但並非競爭的主流價值以及一閃即逝、毫無系統的創新概念。取代的有效策略,應當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
我所注意到的成功教育創舉,旨在鞏固學校當中的人際連結。最好的幼稚園創造親密的世界,讓孩子能主動成為探索者,成年後他們自然可以成為彬彬有禮的成人。

在成功的範例中—閱讀或數學課程,在四分之一世紀裡,已經影響了美國四十八州中的許多學校—學生跟隨一群老師學習,將更多的成人帶進他們的世界。一些曾在輟學名單內的孩子,接受一對一輔導,有更嚴重問題的學生,則交由專業人員處理。

根據調查,一百芝加哥公立學校大幅改進,但另外一百所卻毫無進步,關鍵就在於學生、教師、家長與學校領導人之間的互信。Big Brothers Big Sisters of America是美國全國性的輔導組織,影響百萬個青少年的人生。不是輔導者特別高明,也不是他們一起去爬了山或是參觀了博物館,而是他們幫助青少年建立了穩固的互信與互重。

雖然擁有相同信念的教師很多,但是公立學校仍然砸下十億在科技上頭,結果卻讓人失望。「這些數據非常微弱」,比爾蓋茲基金會前教育執行長Tom Vander Ark說道,「結果出爐時,瞬間鴉雀無聲。」

科技教學並無不好,但是必須由「教師」領導教學。教學與學習之間的關係非常密切,不是電腦或市場可以取代的。商業模式尚未在改革的學校運行,因為沒有東西能夠取代「人」。

圖文出處  http://www.nytimes.com/2014/08/17/opinion/sunday/teaching-is-not-a-business.html?_r=1



NewerStories OlderStories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