削弱美國孩子的好勝情結



作者 : Drew Magary
數年前,我參與學校的家長日。當時的我十分害羞,不敢和其他家長打交道。當教師說話時間到了,家長們圍成一個圈圈傾聽老師說話,其中一個家長非常踴躍發言。

家長:我想要知道你做了什麼讓孩子更具好勝心的事。
老師:好勝?
家長:我希望他有好勝心。

老師:嗯,這裡所有的孩子都只有兩歲,好勝心建立在遊戲輸贏上。
家長:但是我想確認他有好勝心。
老師:(為難地)嗯嗯,我想他是有好勝心的。
家長:那就好。
接著是一段沉默,不久大家開始談論下一個主題。

美國是一個被競爭浪潮席捲的國家。想在亞馬遜工作?有成千上百的人跟你一樣。想要登上好萊鎢舞台成為明日之星嗎?那你就得通過選秀節目封王,在攝影機前擺出誘人的姿勢。想要進入第一學府哈佛?哈哈沒有人真正進去哈佛,他們只是說 5.9 的錄取率,給你無謂的希望。隨時有人提醒你和你的孩子,沒有競爭就沒有未來,四處都有令人恐懼的競爭潛伏。
(延伸閱讀 據我所知,在亞馬遜工作的人都不快樂為何已過而立之年卻還參加SAT考試?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發展了個體經濟學幫助人們在競爭中勝出。從托兒園雇用教師教導兩歲幼童,到花費四十億美金準備標準考試,我們花了錢想確保我們能脫穎而出,然而卻非人人有效。藉此我們將孩子分類,給予評價,期望他們成為數據中頂端的那群人。

由教育政策 No Child Left Behind 和 Race to the Top 可以看出,兩者皆撥款給接受標準考試的學校,給予贏家好處,並懲處輸家。事實上,教育和競爭畫上等號由來已久──美國孩子與敵方孩子以象徵性的輸贏較勁,例如俄國、日本或是中國。1983年出現了一篇報導〈A Nation at risk〉,勝利和國防習習相關。

人生的成功並非以競爭的方式得到的,如果你不知道或是不在意有另外五萬個人跟你競爭同一個職位,你也許會做得更好。你也許會放更多心思在準備面試以及修改履歷,不用在夜裡擔心華爾街的奇葩成為你的競爭者。

我不是說勝利的滋味不好,但是我們不該把他看成一個目標,而是努力過後的甜美成果。讓自己成為勝利的奴隸是愚蠢的,當你以追求卓越替代追求值得從事的事情時,一切將使你醜陋並且扼殺你的創意。

我的大女兒上星期參加游泳比賽,她選擇了仰泳,看不到前方搞砸了她的名次。我用錄影機錄下她游泳的身影,她撞到水道線好多次。漸漸地她落到最後一名,甚至在終點前失敗了。我想她應該是最後一名了,我努力的不去看其他水道的孩子。我的大女兒回到岸上。

「我的名次怎麼樣?」她問道。
「我想應該是第二或第三吧!」完全錯誤的預測。
「你有沒有錄影?」
「剛才比賽的時候相機怪怪的,所以沒錄到。」我徹底的撒了個謊。
「噢。」
「但你剛剛盡了全力地游。做得很好啊,甜心。你覺得你游得好嗎?」
「我很難知道我要游去哪。」
「嗯嗯,那你一定很挫折。沒關係會越游越好的。」
「是啊!」

回家後我給了她一些起司泡芙,但我沒給她看錄影。隔天將會公布大家的秒數,孩子們會忘記比賽的細節,只記得那個冰冷的數字。但是時間久了,這些數字將不代表任何意義。




NewerStories OlderStories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