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教小孩寫功課竟然有薪水可領?」小編最初看到這篇報導的標題,腦中接連冒出好幾個驚嘆號,很好奇到底美國的學校怎麼會這麼大手筆,願意付錢請家長在課後陪小孩寫作業?仔細讀完內文之後,我發現這是個有趣的區域研究,值得和大家分享,而到底為什麼有人願意出錢請父母在課後陪小孩呢?在這裡先賣個關子,答案就在這週的文章裡!
在美國一般而言,出身低收入家庭的學童在學業表現上較家境小康的學童要差。在探討這現象時,教改人士與老師們有認為問題出在師資、也有認為問題出在學生較低的社經地位,儘管意見分歧,但大家都有志一同地認為勢必要做些什麼來破除這樣的惡性循環。許多研究指出父母的養育方式會影響學童課業表現,但這個發現對當局者沒什麼效果,與其寄望數以百萬計的家長改變他們在家裡跟孩子的互動模式,說服老師和校長改變教學方法還比較可行,畢竟在美國,公立學校教職員的薪資來自家長繳的稅,要是家長不滿意,老師可能會面臨減薪的威脅。
對此,經濟學家有不同看法,哈佛大學的 Roland Fryer、 芝加哥大學的 Steven Levitt、John List 想試試付費讓家長擔負起學童課後的教育責任會產生什麼影響,於是他們發起為期一年的實驗,在低收入社區設立了一個親職教育機構,以社區裡 257 戶人家為實驗對象,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光是進行一年的研究,就投注了一百萬美金。
研究者透過這個親職教育機構,教導家長如何培育孩童認知 ( cognitive ) 及非認知功能 ( non-cognitive ) 的課程,只要家長穩定陪伴年幼孩童成長、協助孩子完成回家作業、並且讓孩子通過實驗各階段學力評量,就可以得到一筆酬金。
根據他們的研究摘要描述,這個為期一年的計畫大幅增進拉丁裔和白人學童在認知與非認知測驗上的得分,但對非裔的學童則無顯著影響,這個差異無法歸咎於家戶人口多寡、媽媽的年齡與教育程度,也無關乎對研究投入程度的高低。
在其他地區也能得出相同的實驗結果,就意味著可以制定方案,提高低收入家長參與孩子課後學習活動的意願,改善學童的學習表現,但另一方面,這研究耗費的成本偏高,推行上可能受限,我們能肯定的是,人確實需要一些行動前的誘因,但光有誘因,仍不可能奇蹟式的促成大規模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