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想法來自現代教育家們,他們以推動非標準式、填鴨的教學方式做為自己對於這個時代的責任。
下面有三個看圖填文字的題目,對於最左邊的第七題,你的答案是什麼呢?
如上圖,Cindy Meyers Foley 的女兒在空格裡填入「art (藝術)」。不知道此時你是否和我的感覺一樣,這個黑黑的一坨居然是藝術,但過了幾秒思考,對呀!他其實也是個藝術。因為藝術不應該有標準答案。
Cindy Meyers Foley 是哥倫布藝術博物館學習經驗部的主任,致力於讓博物館給大家一種具有改革、創造力的印象。他在 TEDx Talks 中分享,認為現今的藝術教育已經被考試的標準化所影響,藝術課程往往把重點放在教導具體內容,例如藝術歷史和藝術基本技能。但是,教導教育、教導藝術,真的應該是這樣嗎?
Foley 相信藝術教育應該注重讓學習者像個藝術家,透過玩、好奇心和創造力,去尋找問題而得到想法。比起傳授內容,更應該教導學生擁有創意。而 Foley 認為要教導學生像個藝術家,就必須有藝術家三種慣用的特性:1. 安於不確定中 2.產生想法 3.跨學科研究。這些改變將為我們的創意和想法開創一條路。
未知讓人恐懼、害怕,但這會是創意工作第一個阻礙,這容易讓意志變得薄弱。但「不確定」是藝術家所熱愛的過程,他們在不明確中創造想法,把他當做往前進的工具。哥倫布藝術博物館透過莫內畫展提供這樣的藝術教育:除了講述歷史,還讓參與者使用莫內最初的材料去還原創作的過程,但參與者往往卻只是去模仿莫內的創作筆法、變成是莫內的複印。 Foley 認為應該要教導的是「莫內之所以是莫內」,是因為他的想法很有革命性,他勇於質疑我們身處的這個自然世界。也就在這時才讓 Foley 了解需要這樣去教導創造。
而在樂高電影裡,Foley 看到樂高讓玩家在玩的過程產生創意和想法。樂高就像其他藝術材料,讓玩家建築他們的想法。在現實教學課程裡,一般學生卻只像個藝術家的助手、甚至像是工廠的工人單純跟隨著教育者的計劃。應該要讓學生透過學習、玩,啟發靈感,實踐想法。
教導創意應該要跨領域。如果未來的教育方式不是分學科而是將數學、藝術融入科學,我們會創造怎麼樣的空間去孕育出各種想法呢?培養學生的好奇心,跨領域地去研究根本核心。
在 TEDx Talks 裡 Foley 最後提到:「不要扼殺創意,我希望我的小孩像個藝術家。」
在我所經歷的台灣教育,學生往往流於背誦標準答案、盲目跟隨老師的想法,填鴨式教學箝制了正確解答下被扼殺的許多創意。但是這世界常常都沒有標準答案。擁有一個會運轉、會思考的腦袋,才能創造更多的可能。教藝術,不如教學生像個藝術家吧。
Cindy Foley 在 TEDx Talks 的分享: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cFRfJb2ONk
圖片出處:https://www.youtube.com/watch?t=37&v=ZcFRfJb2ONk
文章原址:http://www.teachthought.com/learning/teaching-art-or-teaching-to-think-like-an-art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