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技趨勢大預言


Binoculars.jpg

隨著網路和行動裝置的普及,教育科技的應用也有了更多可能,面對眾多可能,老師或許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喜的是教學呈現更豐富; 怕的是沒有空閒深入瞭解科技發展的脈動,淹沒在滾滾科技浪潮中。有鑑於此,這週我們選錄由56位美國教育專家執筆的教育科技趨勢報告,期待能作為老師參考的指南。


趨勢一:學生自主性提高

在美國,為讓學生能在校內用自己慣用的科技產品與軟體輔助學習,已有一定比例學校開始鼓勵學生自備智慧型手機、平板或筆電。除了省去學生適應學校電腦的時間,學校也省下購買設備的經費。這種注重學生自主性的精神也展現在日漸風行的自造者運動上,它強調以學生為主體,重視實際動手做的學習歷程,許多學校紛紛開闢自造空間,提供給學生一個設備齊全的場地,可以把想法一步步變成現實。

筆者觀察:在台灣的國中校園裏,手機平板大多被視為違禁品,上課期間需要交給導師保管;高中雖有解禁,但就筆者所知,大多高中生還是只拿行動裝置來瀏覽影音、聯絡通訊,少有機會在課堂上用手機平板進行學習活動,這樣實在可惜,如果老師願意,不妨編製一套資訊素養的課程,教導學生使用行動裝置的注意事項,並提供適合的線上學習資源導覽,引導學生善用科技、自主學習。

趨勢二:3D列印,概念摸得到

3D列印 學者認為3D列印是提供教育新氣象的關鍵。老師在課堂上講解完觀念後,可以結合線上設計工具和3D列印,快速製造出數理模型或仿真的歷史文物,幫助學生連結抽象概念與實體, 這是以往教學中無法實際體驗的。

筆者經驗:抽象概念對我來說很難理解,需要老師實際操作,我才會印象深刻。記得國三的地球科學課上,老師用呼拉圈和曬衣夾展示星體運行的軌道,效果很好,有了3D列印,老師就不用辛苦準備大小教具。



趨勢三:科技輔助學習內容客製化

適應性學習(Adaptive Learning)是運用電腦軟體追蹤學生的學習需求,然後進一步調配授課內容。適應性學習的概念非常吸引教育科技的愛好者,但是部分老師覺得軟體無法給學生人性化的教學指引與情感關注,因而對適應性學習抱持懷疑。學者則認為在軟體還不夠聰明,不夠個人化的情況下,適應性學習最適合分析線上開放式課程的大規模學生資料,評估課程的效能。

筆者想法:我覺得老師的身教是電腦難以取代的,學生從老師身上學到的除了是有形的知識,更重要是立身處世、待人接物的潛移默化。


趨勢四:虛實整合

長遠來看,學者認為數位徽章和穿戴裝置是未來四五年的重要發展。目前數位徽章已經被用在許多線上教育平台(如:Khan Academy等)作為能力憑證,預計學校漸漸會採用數位徽章來認證老師及學生在課堂外的自我進修成果。穿戴裝置在以往因為能應用在虛擬實境的課程而受到重視,近期又因為結合個人健康資料管理,被認為可以融入體育、營養保健等課程中。未來穿戴裝置的正面效益將擴及身障學生的學習輔具,潛力無窮。

筆者聯想:如果穿戴裝置聰明到可以透過偵測學生的心跳以及瞳孔大小變化,來推測學生的情緒,在學生感到困惑的時候,回報問題段落給老師,這樣就可以化解學生不敢問問題的狀況了!


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看似為教育界注入活水,不過促使教育變革的關鍵依舊來自我們對傳統教育思維的反省,像是:為什麼要有一天八節課的課表?分科教學是否有助培養學生能力?老師在科技時代的角色轉變等。或許這些議題能引入中學課堂中,師生共同思辨交流,得到共識後,再搭配科技的支持,達到師生雙贏、教學相長的效果。

參考圖文來源:http://ww2.kqed.org/mindshift/2015/06/29/what-education-technology-could-look-like-over-the-next-five-years/

文章原作者:Katrina Schwartz

NewerStories OlderStories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