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4年,英國成為歐洲第一個將電腦科學課納入 K12 課程的國家,依年級程度教授演算法、程式除錯、程式語言等相關課程。而芬蘭也將在 2016 年實施,新加坡、義大利等國家也在觀望跟進。
小編看到一篇文章指出「電腦科學是否應納入 K12 教育核心課程」的議題一直在美國討論的沸沸揚揚。根據 Google 的一份調查顯示:美國有 2/3 的家長認為應該將電腦科學納入課程的要求。原因不外乎以下三項:
一、程式能力現在幾乎變成一個基本技能。
你可能以為電腦程式只用在資訊領域,但其實它已經散布在各行各業且幾乎變成基礎門檻。像是現在的文學、藝術領域會透過電腦程式對作品進行分析、辨識、資料統計,如果擁有程式設計的能力絕對會是個優勢。
二、透過電腦科學能教導小孩解決與批判思考的技能。
我們學習用數學來描述這個世界;利用科學學習假設、測試;而透過電腦科學能讓我們將理論化為實際,去執行模擬結果,學生學習如何精確描述問題的解決過程,並且能透過它來解決相似的問題。
三、資訊科技事業的前景美好、具發展性。
在美國程式設計的職缺比全國平均成長兩倍,同時因為電腦科學對經濟特別重要,在這一個講求資訊的時代,若能具備相關技能在市場上會更具競爭力。
由於上述原因也難怪這些國家想要把電腦科學納入核心課程裡。但大家可能會覺得推廣電腦教育就一定要購買昂貴的電腦設備,耗費大筆預算。這篇文章的作者他想澄清一件事情,他認為教授電腦科學思考方式不一定要透過電腦才能達成,也不是要直接寫程式、除錯,而是從基礎開始訓練學生俱備思考能力。
以他個人的經驗為例,他利用程式主題的桌游等相關的遊戲活動,開啟他「不插電的電腦課」。遊戲內容可能像是透過在有限步數內指定路線到達目的地、過河問題,讓學生即使在沒有電腦的情況下也能訓練邏輯思考。這樣的做法不只低成本、低技術,對於低年級的學生接受度也高。而電腦科學不需要急著獨立變成一門課,可以融合到數學課裡。一來讓數學課更加生動豐富,二來讓同學能更提早開始接觸程式,作為興趣開發和經驗累積。
以下連結為原作者介紹的邏輯訓練桌遊介紹:
英國、美國將目光放遠,在多元課程裡融入了電腦科學,除了能從小探索興趣,同時培養資訊人才的專業,奠定國家的科技實力,畢竟在這個世代掌握科技的就是贏家。
圖片來源、文章參考:
http://gettingsmart.com/2015/09/3-reasons-coding-should-be-a-core-subject/
http://theinstitute.ieee.org/career-and-education/preuniversity-education/computer-science-classes-for-kids-becoming-manda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