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如何學習
普遍的課程結構?其實學習效果不彰。
夏恩‧派瑞許( Shane Parrish)
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卡爾‧衛曼(Carl Wieman)累積不少教學經驗,但在談到教學時,仍因自己教學不力和學生的學習失敗感到挫折。僅有少部分學生能理解他精闢的講解,大部分學生卻無法做到。
傳統課堂是老師的獨角戲,學生總是被動吸收,但此教學法無法幫助學生理解基本概念或增進記憶力。艾莉森‧高普尼克(Alison Gopnik)提到「我不認為有哪個科學家會覺得課堂上的訓練與幫助人們學習有關」。然而,課堂的出現是為了傳授知識,人們理所當然認為他們可以吸收課堂上得到的資訊。
事實上,並不是如此。由衛曼所做的相關研究來看,證明課堂上被動的學習並無太大助益。他與凱西‧柏金斯(Kathy Perkins)都做了實驗,在課堂上以敘述的方式將重點輕輕帶過,十五分鐘後讓學生小考,發現只有10%的學生在十五分鐘後還記得。不僅學生的實驗結果如此,美國頂尖物理學家也是相同結果。衛曼認為這個結果是普遍且合理的,因為符合短期記憶的記憶量。
測試學生是否理解基本概念的實驗也有相同結果,更多的指示並不會幫助學生成為專家。數據顯示與預期完全相反:學生完成課程後反而離專家的思考模式更遠,有更像初級者的想法。對教師而言,這是一個教學的謎題,教師理當是該領域的佼佼者,卻無法使學生學會基本概念。
認知學家看教育
認知學家花了很長時間研究專家如何整合各領域知識,發現以下三點因素。第一,他們擁有比別人多的學科知識;第二,專家擁有心智組織能力,能夠效率地記憶及應用知識;第三,他們運用後設認知(metacognition)策略,檢視自己是否正確理解這些知識。因此認知學家認為比起學科知識,學習更應該著重在心智訓練,個人獨立思考的能力也十分重要。
查理‧芒格(Charlie Munger)曾討論過心智模型:
每人腦中皆有此模型,人們需要做的是將經驗與模型結合。然而,你必須擁有複合的模型,因為世界上有很多不同的事情。好比古諺所說:只有一個槌子的人,會將所有問題視為一個釘子,但實際上那些問題都不一樣。 衛曼認為可用一句話歸納教育以及認知方面的研究:人們須經由創造自己能理解的方式學習。但這並非說明他們不需要協助,有效的教學可使學生深層思考,監控自我思維,像專家一樣思考。
每人腦中皆有此模型,人們需要做的是將經驗與模型結合。然而,你必須擁有複合的模型,因為世界上有很多不同的事情。好比古諺所說:只有一個槌子的人,會將所有問題視為一個釘子,但實際上那些問題都不一樣。 衛曼認為可用一句話歸納教育以及認知方面的研究:人們須經由創造自己能理解的方式學習。但這並非說明他們不需要協助,有效的教學可使學生深層思考,監控自我思維,像專家一樣思考。
衛曼提出以下四個學習策略供教師參考:
- 減輕認知負擔
有鑑於短期記憶的有限,教師必須給予學生能夠吸收的份量,如果太多只會造成反效果。教師如何呈現教學內容即是關鍵,語速放慢就是一個簡單的例子。此外,以邏輯性強的方式呈現、以圖畫代替口頭敘述呈現、以線條輔助知識連結,也都是減輕認知負擔的好方法。
- 確立學生對學科的看法
教師的教導方式將影響學生的觀念,透過討論方式釐清學生的觀念。詢問學生該議題為何值得探討,如何運作,為什麼有道理,怎麼樣和舊有知識連結。
- 刺激引導學生思考
執行最有效的學習方式,學生參與課堂、引導學生思考並給予回饋。為了做到這點,教師必須了解學生思考的基點,並設計活動確保學生交流彼此的想法。教師能掌握學生的思路,抓住討論主線,適時將偏題的學生導入基礎框架當中。
- 課堂討論無關輸贏,而是學習
每堂課採小組分組方式,每個科目設計十個與學習目標相關的問題鏈。每個小組必須討論出他們的答案,並說明他們的選擇。討論過程中,學生不僅學著如何達成共識,也能釐清彼此的論點,教師可藉此測試他們理解的狀況。
資料出處:http://theweek.com/article/index/248668/how-people-learn